當前位置:首頁>新聞中心
機制砂和石粉特性對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凝結混凝土的各項性能均具有重要影響。但是目前該項研究還不夠充分,僅蔡基偉等人在滬蓉西高速公路沿線采集了57 個機制砂試樣,對機制砂的各項物理參數(細模數、石粉含量、表觀密度、壓碎值)和 MB 值等技術指標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機制砂顆粒粒徑越大越容易破碎,機制砂的細度模數與 2.36mm 粒級的分計篩余量成正比,同時他們還應用數字圖形處理(DIP)技術,對比天然砂和標準砂,研究了機制砂的顆粒形貌特征,發(fā)現(xiàn)機制砂顆粒表面凹入和開口孔隙的體積較大,對于級配較差的機制砂,石粉能明顯地增加混合物的密實度。
目前的研究主要側重于三個方面:對機制砂中石粉的最佳含量及其上下限的研究;對機制砂中石粉對混凝土性能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的研究;對石粉作為礦物摻合料與水泥或粉煤灰的復合作用進行研究等。雖然目前在這幾個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有些問題仍然存在爭議。
(1)從實際的機制砂生產條件出發(fā),考察石粉生產工藝、巖性、微細級配組成、細度模數等石粉自身的性質,對混凝土的各項工作性、力學性能和體積穩(wěn)定性能的影響規(guī)律研究尚不系統(tǒng)。
(2)機制砂混凝土宏觀力學性能與微觀性能的相互影響關系,應該進行重點研究,進而從本質上解釋機制砂混凝土石粉含量對其宏觀物理力學性能的影響。
(3)機制砂與機制砂混凝土性能的理論研究欠系統(tǒng)。
機制砂在我國應用雖有幾十年的歷史,由于機制砂材料來源不同巖性種類繁多,生產機制砂所用的設備及破碎方式均不同,石粉來源也不同。目前對石粉含量限值的研究還不夠系統(tǒng),特別是針對于新規(guī)范中按照混凝土強度等級限制石粉含量方法進行的研究不完善。已有的一些成果,因為受到研究者當時的試驗條件、原材料選材等方面的限制出現(xiàn)了不一致的情況,需要進一步的試驗進行驗證。另外,很多研究者忽視了不同石粉含量下微細顆粒級配、石粉的細度模數、巖性、顆粒形態(tài)、水灰比等因素對混凝土綜合性能的影響,所以這方面的研究不夠細致和科學。機制砂混凝土研究尚未形成統(tǒng)一的理論系統(tǒng),有很多地方存在爭議,這就造成施工人員和業(yè)主在決策時,對使用機制砂有所顧忌,不敢輕易選擇機制砂,在實際工程中,我國《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中雖然規(guī)定人工砂可以用作細集料,但在實際操作中,尤其一些重大工程施工,仍然存在不敢使用機制砂的情況,這極大限制了機制砂的發(fā)展。因此可以針對上述問題,很有必要結合當地原材料進行研究,并結合理論分析,總結機制砂中石粉對混凝土性能影響的規(guī)律,并通過規(guī)律探尋確定各強度等級機制砂混凝土中最佳石粉含量的方法。
(4)石粉含量能否放松的問題
目前的研究獲得了一些很有工程應用價值的成果,但對比這些研究成果后發(fā)現(xiàn),目前對石粉含量的研究缺乏系統(tǒng)性與可比性,具體表現(xiàn)為:
1)石粉定義中,有關石粉顆粒的范圍不同研究者劃分并不同;
2)單純進行石粉含量的研究,未將石粉含量與機制砂生產工藝結合起來研究,機制砂中石粉含量大小,主要通過外摻磨細石粉量來調節(jié),而且研究成果缺乏生產技術支撐;
3)對石粉中含泥量究竟多少合適,尚缺乏明確統(tǒng)一的界定標準;
4)機制砂混凝土性能研究內容不全面,現(xiàn)有各種測試指標均是基于不同的機制砂原材料進行,缺乏可比性。